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躬耕沃野守初心 笃行实干促振兴
——记柳江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蓝启和
在广西柳江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有一位扎根基层二十二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以田野为纸、以科技为笔,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他就是柳州市柳江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蓝启和。
他敢担当、善创新、肯奉献,先后于2022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柳州市“十佳农业科技人才”称号;2023年获评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2024年获评柳州市“三农”领域模范人物等多项荣誉,用实干为柳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蓝启和(右)指导农户种植小麦。梁旎旎摄
守土护粮 筑牢粮食安全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我们不仅要让农民愿意种粮,更要让他们种得好、卖得好。”蓝启和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行动的准则。
近年来,蓝启和与同事们紧紧围绕柳江区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工作部署,直面耕地“非粮化”和撂荒问题,顶着烈日、踩着泥泞深入各村核查,累计指导完成疑似撂荒图斑核查2.6万亩,确认撂荒耕地1.16万亩,推动复耕复种0.99万亩,治理率85.3%,其中复耕种粮0.6万亩,让昔日闲置土地变身丰产“粮仓”。此外,蓝启和还牵头推进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建设,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劳动强度,推动全区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快速发展,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提升”,为区域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蓝启和(右二)查看水稻种植情况。梁旎旎摄
兴产富民 激活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2023年以来,为提高“冬闲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蓝启和主持开展“稻—稻—麦”种植模式高产高效技术攻关,推动柳江“一年三熟”粮食种植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春季,位于百朋镇小山村的柳江区冬闲田开发春收小麦高产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实验示范区麦浪翻滚,收割机穿梭忙碌,一颗颗麦粒“跳跃”归仓。“‘稻—稻—麦’模式让一块田一年收三季,收入更可观。”小麦种植大户韦建康感慨道。
此外,蓝启和立足柳江实际,积极探索粮食产业多样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起,他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模式推进柳江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建设,带动新增粮食规模大户37个,年实现订单水稻生产超1.6万亩,为穿山、成团、百朋等镇打造优质稻米产业带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不能单靠粮食,得让产业‘多点开花’,农户才能真正富起来。”带着这样的思考,蓝启和在守护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推动柳江区畜牧水产、桑蚕等产业提质增效。2021年以来,柳江区肉类产量增加13%,生猪产业新增产值3.7亿元;推广“圆形陆基”高密度养殖,新增鲈鱼、对虾养殖3280立方米,年增产值超950万元;发展粮(油)桑复合种植,推动柳江区年产鲜茧1.05万吨、产值超5.5亿元。
冬闲田开发春收小麦高产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实验示范区。梁旎旎摄
科技赋能 推动发展解难题
“农业要提质,科技是关键。”作为柳江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头人”,蓝启和既当“科研员”,攻克技术难关;又当“宣传员”,把技术送到农户家门口,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翅膀”。
在科研攻关一线,他硕果累累。主持或参与“南方水稻工厂化瘪谷育秧基质配制”“甘薯种质创新”等10多项科技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6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篇,合著农业科技书籍2部;2022年牵头申报“三都香葱”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柳江香葱从“家常菜”变成“抢手货”。“现在‘三都香葱’享誉全国,销量翻倍,我们种葱更有底气了。”三都镇觉山村村民韦福贵的话,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
在技术推广前沿,他步履不停。通过集中培训、结对帮扶、集市咨询等形式,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52人,选送30名农村“领头雁”赴院校深造,年均开展专项培训50期,覆盖2000余人次,带领团队获得“广西2022年度农民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谈及未来,蓝启和眼神坚定:“只要能为农业发展做实事,再苦再累都值得。下一步,我将继续深化粮食高产技术攻关,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为柳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梁旎旎)
闪牛配资,现在股票配资什么公司比较好,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